先秦文学的发展深受当时各项文学制度的影响,二者密不可分。本书即从先秦文学舞台的搭建与控制、祖先崇拜与时间意识、宗教类职官、乐官集团与士人建团与人士建团诸角度,探讨、分析了先秦文学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作用,使中国文学历史回归本来的面貌。本书不仅资料搜罗宏富,论述也不乏新见,确能启迪学人。
本书对《诗经》进行了分类分体研究,蠡测《诗经》四言体的成因,阐释《诗经》农事诗的诗体来源、功能与诗学意义,解析《诗经》作为史诗的诗体源流及演述方式,论述《诗经》宴饮诗的起源、演变及诗学意义,探究周代民族关系与《诗经》战争诗的演变,评论《诗经》哲理伦常诗及其意义,发掘《诗经》风俗诗与周代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关系。全书对《诗经》进行分类辨体,立足分类,重在辨体。以科学的文体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作风,对《诗经》在分类基础上兼顾文体构成诸要素,作了全面整体性的研究。
本书通过对韩非生平事迹考辨、《韩非子》的编集与版本、篇目真伪、文学思想、文体分类和寓言诸方面的研究考辨,释清了历代关于此书及作者的疑问与争执,通过文本分析及与先秦子书等的对比,体现了该书在语言表现方式、思想内涵尤其是各类文体运用方面的高超卓绝,揭示了该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其中详细记载了诸侯各国注重《诗》学修养,以赋《诗》开展政治外交、人际交往等的现象。本书结合春秋时代的特殊文化背景,辨明了赋诗中《诗》的篇章形式,赋诗者的身份、赋诗的场合与分布等,并系统探讨了当时赋诗在礼仪性功能方面,与西周时期祭礼、射礼等仪式的密切关系;还通过对各国赋诗情况的量化分析,揭示各国赋诗的异同,以及战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形势下赋诗的嬗变历程。全书不乏新见,立论皆信而有据。不事空论,堪称一本学术力作。
本书为萧虹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学位论文,曾在台湾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个别章节。本书使用的主要是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其中还包含有许多考证,如作者问题、作品原据及编撰方法等问题。萧虹从鲁迅的假设出发,用大量的材料对《世说新语》的作者加以求证。她不但排列出刘义庆年谱,指明这个活得并不长的政治人物所能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而且分析了他所罗致的四个主要文士袁淑、陆展、何长瑜和鲍照的文风与《世说新语》的异同,进而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在第四、第五章,萧虹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了探讨,细致地分析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和清谈之风兴起的原因以及当时社会风尚的各种表现,同时揭示出《世说新语》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在随后的章节里,萧虹对《世说新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突破了过去影响研究大抵着眼于世说体的摹仿和流变的研究方法,除了研究《世说新语》在本国的影响之外,还搜罗了许多它在中国之外产生影响的材料。萧虹将《世说新语》与古希腊作家忒俄费拉图的著作列表相比,对于东西方作品的不同作了深刻揭示。萧虹的著作,的确如书名所说,是《世说新语》的整体研究,涉及了各个方面,材料丰富,论述平实,但思路开阔,能启人思考。
本书是对废名《桥》一书的诗学解读,统观乃一部诗化小说研究,散读则为一组文化散文。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他花了十年光阴精心创作的《桥》被朱光潜称为“破天荒”的作品,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从诗学的角度对废名这部小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和手法的层面切入《桥》的世界,通过对“心象”范畴的捕捉和辨析,揭示了小说的诗学独特性,并展示了一个学界尚未充分触及的微观诗学的研究视野。
中国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总纲,经部乃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的理论形态,故雄居四部之冠,地位最为重要。故千百年来,学者对经学的研习探讨,未尝中断,只是近代以来,经学积衰,不绝如缕。作者锐意经学研究凡数十年,沉潜往复,著述巨丰。本书为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对先秦时期经传与诸子以及两汉著作中“理”义的流变、魏晋南北朝文论的经学演绎、南北朝国史所承继的经学传统、清代经学流变等问题作了重点探讨,其中探幽索隐、比堪不同文献记载,从纵向上对中国经学义理之演变作了实事求是的考察,凸显了中国经学演进的内在理路与发展脉络。同时作者成功地做到了将宏观的探讨、把握与微观上的阐发、分析二者相结合,通过对历代经学著作、以及子学、史学与文论著作中经学意蕴的阐发、梳理,总结出各个时代经学流变的特点和精神。
本书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思考基点,把中国儿童文学纳入儿童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框架内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连接起儿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诸多逻辑点,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形成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与批评话语方式,并使儿童文学研究建立起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平台和能力。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内涵、特点、分类、发展概况及其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散文、戏剧、图画书等各种文体的起源、发展、特征、作用、分类、创作、改编等,每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阅读赏析、目标检测四部分。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后殖民女性主义概念辨析及发展概况;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分为建立批判哲学、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国族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姐妹情谊、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性与身体及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策略;三、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分为重构文学传统、形象批评、母题研究、文体研究、诗学研究等。四、该理论的困境与发展方向。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领袖人物黄宗羲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努力钩沉其弟子们在文学观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黄宗羲甬上弟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将比前贤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浙东学派的认识,对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领袖人物黄宗羲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努力钩沉其弟子们在文学观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黄宗羲甬上弟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将比前贤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浙东学派的认识,对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领袖人物黄宗羲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努力钩沉其弟子们在文学观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黄宗羲甬上弟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将比前贤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浙东学派的认识,对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著述的计划结构主要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讲稿,大致接近文学翻译的专业教学框架,(即包括文学翻译的一般理论,现代翻译史和现代译者研究相结合的论述,另有莎士比亚汉译专题研究),但非普通翻译教材,较适合研究者参考。这是笔者十五年来的文学翻译论文选集,其中部分已经发表。十余年来,我一直学习外语,主要用功于欧洲文学(英国、法国、德国),和欧洲文学的汉语翻译。2004~2007,从事“法国文学的现代中国接受”课题研究,微有所得,出版《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1870~1950)。2008年春节闲暇时刻,猛然想起这十余年来的断续写作,欲整理一过,篇什计较,计算“文学翻译研究”之所成为,另新增论文数篇,集结成为此书,大致接近文学翻译的专业教学框架,但非普通翻译教材。
全书共十一章,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图画书、儿童诗歌、童话和寓言、儿童小说和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儿童戏剧和儿童电影、儿童文学的创造和批评、儿童文学的接受与阅读指导等进行了介绍,旨在帮助教材使用者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概况与发展趋势,系统掌握本课程必备的理论知识。
本书阐述近代新闻观念的形成及其导致的近代小说转型。晚清报人通过比附小说而形成新闻观念,形成大量介于新闻与小说之间的“类小说”,西方的叙事技巧也为报人所掌握;由于晚清小说家多为报人,种种报刊因素和报界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小说生产方式,促进了新小说的形成。
本书是《钱江学术丛书》之一种。本书试图通过对日本汉诗的总体检阅,系统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在更浩瀚的学术时空中观照中国古典诗歌的深远影响。全书不仅以宏通的视野考察了覆盖东亚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文化东渐的渠道与方式,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得以衍生于东瀛的历史原因,而且细致入微地辨析了日本汉诗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性特征,清晰地勾勒出其盛衰起伏、递嬗演变的轨迹。此外,本书还在较深的层面上透视了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渊源关系,并进而揭示了时代风会、生活环境、审美情趣、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因素在诗歌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多元综合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整理史料工作的不断开展,书信的史料价值也为人们所重视,目前的工作着重于书信的搜集和整理,但对于书信内容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拟开掘其内容研究,并对论学书信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做深入的研究。
本书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010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如何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发生、发展和变异中参与进来。它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反启蒙性质,而是深切地进入了启蒙语境并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除了审美形式创新价值,它还有启蒙建构价值。本书稿从发生学、本体论、谱系学、形式论、媒介诗学、信仰性等诸多视角和层面,并选择了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包括胡风派文艺思想、冯至、穆旦等综合期诗学、当代先锋派文学的信仰之维)等。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中国新文学中的一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现代化焦虑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突出文艺的审美功能,以一种审美话语实践方式参与现代中国的价值重建。如果说自晚清至“五四”以来以启蒙主义、革命话语代表着主流、激进现代性追求,那么,在自由主义文学那里则遭遇到相当程度的反拨和质疑。自由主义文学面对现代性的问题,基本态度是力图在遵循自身文化传统的逻辑中来展开现代性的想象与建构。自由主义文学这种反思与批判的姿态,使他们没有步入狂热的、激情式的西方现代性崇拜,而是以较为谨慎、清醒、理性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的现代性路径,并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弊端,试图开出他们审美救赎的药方,特别是面对传统向现代的“断裂”式过渡所遭受到的思想冲击、情感震荡、价值失范时,努力地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美学选择:承继“五四”启蒙主题,以文化复兴作为启蒙出发点,探寻契合中国式发展的现代性,表现出一种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
本书为作者首部现代诗歌理论专著。作者基于对现代诗学诸多困境的纵深思考,主要以美国20世纪诗写实践和批评实践为参照和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诗意现实的现代构成,提出了日常深度、沉默美学、异质现实、散漫诗意、呈现诗学等等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概念、新视角,为现代诗学描绘了全新的建设图式和发展方向,从而使本书既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指导性依据,又在现代诗学建设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